-- 作者:沙漠
-- 发布时间:2007/5/25 16:30:59
-- 如何挑选一顶适合自己的营帐? 个人分享篇
来源:中国超轻装备 最近自己发表的一篇心得,希望可以和大家分享
前几天有位山友在Keepon的留言板上,询问我一些有关Epic Tent使用上应注意的事项,原本我只是简单的回复它,上山前一定记得要先将缝线胶给涂上,以免发生百密一疏的遗憾,没想到过了三天,我又收到她的留言,内文如下 :「这帐棚在奇来东陵用的时候,每天都下雨,因为营地大小的缘故,并非都能搭在领队的外帐下,有一天完全无外帐遮蔽,半夜梦见山神一直帮我将水倒出去,又有一天外帐祇遮蔽一半就更掺了,滴滴答答的就更潮了。棚内是不会滴水,但碰到棚布水就会流下来将睡垫弄湿,还真想陪着帐棚哭哪! 南二段扎在云峰下营地,半夜下冰雹是还ok,就担心会不会接着给他下起雨,雨没来水鹿来了好多,这次和南一段2940营第一样都没反潮,早上收帐棚都好高兴,一点都不会湿,讨论的文章看完了,你说的胶,帐棚在使用前也上了,还是想不出办法又不想带外帐,因为太重了而且不见的能搭的好,可不可以再问一个笨问题? 如果买一顶四季帐是不是就不怕下雨? 真不爱搭外帐很难拉又没地方绑,如果是你,你会买哪一顶四季帐?」
看完了她的留言,其实我也很想哭,不知道是不是之前在板上的讨论误导了人家,再加上前一篇讨论主题,自己有些失礼,所以我决定花一些时间,好好将思绪整理一下,把我这两、三年来从完全不懂登山装备,到现在稍微可以挑选一顶适合自己的营帐来做一个分享,不过分享之前,小弟必须先声明一下,因此本篇文章内容纯属个人心得分享,并不代表装备板的立场与意见。
所以回归到议题本身的重点,那就是留言的最后一段话 : 「如果是你,你会买那一顶四季帐?」要回答这个看似容易,背后却隐藏着无限问号的问题,才是我今天所要进一步分享的重点,如果这个问题发生在以前,我可能就会直接回答她 : 「BD Firstlight就是我用过最好、最棒的营帐,除了它妳别无选择,至于妳提到的一些状况,我建议妳,可以另外准备一个轻量化的露宿袋 ( ex : Epic材质 ) 来避免上述的情况发生,以后不论睡帐篷或废弃的山屋,它的存在,第一可以保护妳的睡袋不会脏掉,第二亦可避免使之受潮...。」事实上、除了前半段的描述我没说外,我真的是用后半段的建议来回答她,还好最后我有提醒她 : 「帐篷还有很多种选择,妳的需求是什么? 重量、防水、通风、价格之间总要有个优先级或取舍,我用过的帐篷并不多,因为我很清楚我的需求为何? 」所以重点就在于你的需求是什么? 还有挑选一顶营帐应该考虑的因素有那些;因此、即便当我问到你的需求是什么? 考虑的因素有那些? 优先级为何? 我想很多人一时之间可能都答不出来,包括我自己最初在挑选帐篷的时候,也是被这些问题困扰了许久,甚至这几年来一直不断的更换营帐,为的就是希望可以找到一顶满足自己需求的营帐。总之、结论就是要在需求与供给之间取得一个解决的方案,如果你的需求越明确,你比较容易得到越好的解决方案,如果你的需求越不明确,你得到的可能就只是一般的解决方案,当然你也不一定要最好的解决方案不可,一切端看个人对于装备需求重视的程度。
那要如何找出你的需求呢? 我个人认为,首先必须先找出你的登山型态,因为不同的登山型态,会有不同需求产生,而且每个人的登山型态,可能会随着人员、时间、地点、观念...等的改变而改变,所以我个人认为登山型态决定了你的考虑因素和它们之间的优先级。以我自己为例,求学时期登山对我而言,只是开拓生活视野的一种方式与体验而已,那时候对于登山装备可以说是完全不懂,我只知道它属于团体器材,一切都有学长或领队会负责搞定,所以考虑的因素只有一个,我需不需要背帐篷而已。毕业退伍之后,整整10年没有再上过高山,直到Keepon开站后,才又重新唤起我在高山的回忆,由于当年在学生社团大多时间都是跟着学长们上山,从未亲自带过高山队伍,因此重返山林的第一次开队就显得毫无章法和准备;团体装备中的两顶帐篷,其中居然还有一顶是完全不防水,还好那三天的天气都很理想,没有遭遇到突然的降雨,现在回想起来还真的很幸运。到了第二年当然就是把它给淘汰掉,不过仍然继续使用一般最常见的四人帐,所以前两年营帐对我而言,还是定位在团体装备上,一直到了2003年,我在网络上认识了我登山装备的启蒙导师,也就是鼎鼎大名的邪恶教主SatanC,透过他热心与热情的观念分享,才逐渐开启我进入登山装备的这个领域。不过由于初期我对于登山装备只有初步的概念,因此愿意投入的资源及预算并不高,再加上那两年我主要还是偏重在团体开伙、宿营的传统登山型态上,所以大多只会针对个人装备的部份进行升级,尤其又以大背包为主,那时候光是Gregory的大背包就陆续从国外进了两三颗回来;相对于帐篷而言,就仅能以Rhino U系列的帐篷顶着先。那几年就在登山型态及预算排挤效应的影响下,购买营帐就只考虑「价格」和「安全性」两项最基本的因素。( 注1 : 安全性是指抗风和防水上的表现 )
2004年我开始喜欢上小队登山,这种小而美、小而巧的登山型态,开始吸引着我,我不用再担心团体装备和粮食的总总问题,也不用困扰新手和老手之间的比例问题,更不用担心他们要不要参加行前的体能和负重训练;从那时候开始,我决定逐渐转向为自己而登山。不过,摸索是转型必经的过程,这中间包括如何去寻找可以食宿自理又志同道合的山友、行程记录、个人装备...等等,很高兴这些数据我都可以在Keepon上面轻易的找到。同年我也因为参加自行车竞赛,而开始注意到装备轻量化的重要性;另外,SatanC大大也不时会给我一些有关轻量化装备的讯息,所以那一年,我除了从大队登山转型到小队登山外,我也开始发现有一种未知的登山型态,似乎正在我的脑海里慢慢浮现。所以2004年我将Rhino四人帐陆续出清,紧接着便从REI的网站上购进了Half Dome 2,因为这时候除了「价格」和「安全性」之外,我又增加了「重量」、「舒适性」和「便利性」三项因素进去,五个因素之间没有优先级,那时候之所以会选择REI Half Dome 2,纯粹只是希望在它们当中取得一个平衡而已。 ( 注2 : 舒适性是指在通风和空间上的表现,注3 : 便利性是指搭建和携带上的表现 )
2005年12月我终于可以很明确将我所喜欢的登山型态描述出来,原来它们就叫做「Fastpacking」和「Snow Hiking」,一个比较偏向运动登山的型态,另一个则完全是以季节性登山为主。无论是「Fastpacking」还是「Snow Hiking」,完整的体能计划、个人装备轻量化和完整的资料准备,都是它们最重要的必备条件;其中这里谈到完整的数据包括了:地图、行程记录、气候变化、行程计划表、粮食设计表...等等,越是详实的数据,对于活动过程中的帮助越大。譬如 : 地图和行程记录,可以让自己预先熟悉路线的状况与注意事项;掌握气候资料,则是避免让自己暴露于危险的环境下,所有的事前数据,都是希望「Fastpacking」或「Snow Hiking」能在安全顺利的情况下圆满完成,更何况因为种种因素,目前我只能将它们两者合而为一。因此在「重量」>「便利性」>「舒适性」>「安全性」>「价格」五大因素的优先级考虑之下,BD Firstlight的确是我个人现阶段最好的选择。或许它不像一般单层帐的设计,是一顶可以用来应付极地攀登或极端气候的四季帐,但是根据我的登山型态看来,我也不太可能在台风侵台或连日豪大雨的前后,上山Fastpacking;再加上自己几次的实测经验和板上其它大大的分享,即使遇到强风和大雨,它还不致对我造成安全和舒适性上的危害。如果要我以五级分来评量它的表现,我会给它的分数如右 [ 重量 : 4.5、便利性 : 5、舒适性 : 5、安全性 : 3.5、价格 : 4 ]
当然我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其它的营帐,譬如 : 像ID 的MK1XL eVENT,不可否认,它的确是一颗最顶级的单层四季帐,如果要我评估它,它至少可以得到 [ 重量 : 4、便利性 : 5、舒适性 : 5、安全性 : 5、价格 : 3 ],不过在平均得分相差不多及预算排挤效应的考虑之下,我的选择还是会很明确。另外、还有一顶我曾经在板上介绍过的Tarptent Rainbow,它的重量和搭建的方式,也引起我很大的兴趣,我想,我应该会给它这样的分数 [ 重量 : 5、便利性 : 4、舒适性 : 4.5、安全性 : 3.5、价格 : 4.5 ];至于双层帐的部份不管是三季帐或四季帐,我想我就不再赘述,毕竟它们在重量和便利性的表现上,已经完全不在我目前的期望值以内了。
最后,再套两句前辈说过的话 : 「没有最好的装备、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装备」、「任何装备都有其优点与缺点,使用者应该要了解其限制条件并且有对应的办法」
|